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晋宁:人民公社大楼的历史脚印

    信息发布者:dongmenerzu
    2017-12-14 17:23:58   转载

    晋宁:人民公社大楼的历史脚印

    昆明信息港发布时间:2013-10-24 10:01:19进入社区来源:昆明日报-昆明信息港




        晚上,村民来到人民公社前的广场跳舞。舞曲已由当年的“洪湖水”换成了今天的“爱情买卖” 记者马闪山/摄




    公社大楼前的广场上,村民在晒农作物。当年广场上晒的是公粮




    村民段玉春收藏的毛主席像。据他说,这个像是当年宋庆龄送给他奶奶的

        盛满理想的人民公社大楼已经告别昔日的辉煌,只留下荣耀记忆,任人回味。

        在晋宁县上蒜镇上蒜村委会驻地,矗立着4栋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老楼。除了村委会使用的办公楼经过重新翻修之外,其余3栋村民居住的楼早已老朽。年轻人外出打工,村里只剩下老人和老楼,冷冷清清。

        上世纪50年代中期,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:作为全省9个试点之一的上蒜李能农业生产合作社,干劲十足,欣欣向荣。这4栋楼房正是当时为体现人民公社优越性所建的配套设施。

        盛满理想的人民公社大楼已经告别昔日的辉煌,只留下荣耀的记忆,任人回味。

        计划经济时代的文物

        因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,上蒜人民公社办公楼和3栋居民楼于201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     “这个房顶采用的木梁都是剪刀架结构,而同时期晋宁的农村建筑很少会用这样的大梁。屋顶两侧取消了传统的人字形山墙,而是用三根木梁接到墙体的拐角处,再铺上瓦片。这是受了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,看似简单,但设计却很讲究,气质上比其他建筑庄重得多。”10月中旬,晋宁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查看上蒜人民公社旧址的维护情况时,如是介绍。

        “人民公社办公楼”坐北朝南,高2层,呈倒凹字形。东西走向的主体建筑目前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室和宿舍使用。一楼入口处的地板用水磨石铺就,大门上方,用水泥制成的“人民公社好”五个毛体大字保留至今。两边南北走向的建筑,一楼是会议室,二楼闲置。地上铺的是不同宽度拼接起来的木板,缝隙依稀可见。村干部说,铺了木板的二楼要比一楼暖和。

        此楼南面几十米远处的街边,坐落着3栋东西走向的集体农庄式居民楼——“联排别墅”。楼的墙体和楼板用料均为木制,砖砌的柱子承重,一般墙面则是传统的土坯墙。由于从未翻修过,墙体已经开裂。原本室内没有设计厨房,改造出来的烟囱从墙里伸出来,熏黑了周围的墙壁。有的住户将原先青色的小瓦片去除,铺上了大块的白色石棉瓦。楼梯老旧,踩上去“嘎吱”作响。即使白天进去,光线也不充裕。

        在2007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,上蒜人民公社办公楼和3栋“联排别墅”被文管所工作人员发现。因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,这4栋建筑先申报成为县级文保单位后,又于2012年成为省级文保单位。

        谈起老楼的建设,村里的老人们颇为自豪。自豪其来有因——这4栋楼房是人民公社的样板工程,是历史的产物,与前期农业合作化运动渊源颇深。

        1952年4月,上蒜村完成土地改革,每家每户都按人口数量分到了原来属于地主的土地。但由于底子薄,农民发展生产仍然存在较大困难。70岁的村民段爱回忆,当时缺水,自家地里种的都是土豆、蚕豆、玉米、小麦一类的杂粮。尽管辛苦耕作,但收成并不好。还未参加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时,每年都有三四个月要饿肚子。

        针对土改完成后,农村出现土地“小”、“散”等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情况,上蒜村的李能、李信、段学义、张继杨等7户村民共33人,响应上级“组织起来、爱国增产”的号召,成立了李信农业生产互助组。7家人将132亩田地、6头耕牛集中起来,采取“种植计划各户制定,统一安排生产,制定劳动定额”的原则进行生产,并在生产之余,借钱养了500只鸭子。这在全村首开先河。

        养鸭子两个月后,互助组卖掉了所有鸭子,不仅还清了欠款,还拿余钱买了一头水牛。粮食也比上一年增产三成多,亩产也比单干者增产5%-10%。这个成绩颇为显著,农业互助组顿时有了吸引力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